0854-8737177 qnsy@sgmtu.edu.cn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情况简介
1、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我院重点学科。1997年计算机科学系成立后,开办了计算机教育专科专业, 2002年批准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方向)本科,成为贵州最早招收该方向本科生的地方高校学科点。2004年起确定为系重点发展学科,2005年提出建设成为院级重点学科的目标,2008年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学科。2015年获省级重点支持学科。
在历经数年的艰苦建设和发展后,我院把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发挥优势、凝练特色作为学科重点建设任务。从2008年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学院乃至贵州省地方高校的影响力逐年提升。
2006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计算机实验中心被评为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学院重点学科;
2008年,获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成功申报软件工程专业;
201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成为独山校区产学研基地建设、托管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优势支持学科和独山县人民政府的重点支持学科之一。
2013年,获得“贵州省民族文化数字化工程中心”
该学科发展至今开办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含三个方向:网络应用方向、网络存储与安全、师范方向)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在校学生600余人。通过学校大力支持和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该学科在学科队伍建设、研究方向、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形成了学科方向明确、队伍稳定、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科研成果丰硕的学科点。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汇聚了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一批中青年教师,该学科现有专职学术团队成员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10人,博士4人、硕士学位14人。近年来,该学科团队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EI检索10余篇,主持或完成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贵州省联合基金项目5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目前主持在研的国家级、省级、地厅级和校级等各类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20余项。
该学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参加的省级、全国性学术会议80余次,召开了国际全国学术交流会。该学科注重加强与地方合作,重视学术成果应用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
本学科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近三年来,获得贵州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本学科拥有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地方民族文化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网络重点实验室、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实验室,众多的实践实训基地(如黔南超算中心项目、FAST和黔南电子政务云、教育云等)和民族文件研究基地支撑。
目前本学科已构筑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4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为支撑。
2、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取得的成绩及发展前景
本学科围绕“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智能技术”、“数据处理应用技术”、“ 民族文化数字化”、4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按照科研、教学、应用三维架构发展,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强化优势与特色,出标志性成果,创师院品牌,力争把计算机学科办成省内一流应用型计算机学科。
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我院为满足贵州省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以网络应用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作为学科建设主线,迅速调整主攻学术方向,保持优势方向,培育新兴方向,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和对学科方向的凝练,我们把最有代表性的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智能技术、数据处理应用技术、民族文化数字化技术方向作为“十二五”期间学科的主要建设学术方向,以此带动学科的发展;同时未来将重点建设网络化信息处理平台、智能化多媒体处理平台、民族文化数字化工程中心平台与学科公共环境。
(1)、网络应用技术方向
网络应用技术方向一直以来是本学科的传统重点建设方向,近些年以来,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如贵州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创新研究(贵州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互联网计算背景下的资源关联元模型的研究(贵州省科技厅项目)等。在该方向上共计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7篇,SCI、EI共计收录2 篇。
平台建设有:计算机系网络实训中心。含3个学生网络实验室,1个教师网络科研实验室。
该方向特色:①突出网络技术应用型、工程性等特点,反映在专业建设中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了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省同类专业中具有良好声誉和一定的影响力。②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双师”教学团队。几年来,通过引进、培养,实施“硕士化工程”和“双师工程”,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服务于本方向的现有教师7人,其中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职教师2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0%,硕士毕业或研究生在读的教师占总人数的80%。专职教师中,累计5名教师通过了国家网络工程师资格考试,每年还聘请1-2名精通网络应用技术的兼职教师。③与企业深度合作,使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实际应用需求。与贵州省移动公司黔南分公司共同设立了偏向网络技术应用的科研特色项目申报;在省内外多家网络公司成立了实训基地。
发展前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向着更便捷、更快速、更安全、更能保证服务质量的方向发展。发展的环境基于云计算与移动互联。为此该研究方向把云计算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云计算安全技术、电子商务安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等作为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2)、计算智能技术
计算智能是受到大自然智慧和人类智慧的启发而设计出的一类算法的统称。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面临着计算复杂度高、计算时间长等问题,传统算法根本无法在可以忍受的时间内求出精确的解。 因此,为了在求解时间和求解精度上取得平衡,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式特征的计算智能算法。这些算法或模仿生物界的进化过程,或模仿生物的生理构造和身体机能,或模仿动物的群体行为,或模仿人类的思维、语言和记忆过程的特性,或模仿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希望通过模拟大自然和人类的智慧实现对问题的优化求解,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求解出可以接受的解。这些算法共同组成了计算智能优化算法。目前,计算智能算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近些年来,在计算智能方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脉冲种群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复杂性研究(贵州省教育厅项目);时滞种群动力系统的脉冲扰动及应用研究(贵州省科技厅项目);带循环定义描述逻辑系统推理机制及其有限模型的有穷基(贵州省科技厅项目);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贵州省科技厅项目)等。在该方向上我们共计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8篇,SCI、EI共计收录 4 篇。
该方向的特色:①紧密联系应用,计算智能算法研究上不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算法突出应用性、实践检验性等特点。所有计算智能算法的研究都有相关的应用性项目作为支撑。②强调计算智能是多学科的渗透和交叉。在该方向的研究上,充分整合了我院计算机系与数学系以及其它系的相关资源。突出计算智能的渗透性与交叉性。③把不同的计算智能技术进行相互融合,因为各种不同的技术,各有其特长与局限,在计算智能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把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优势互补、复合协同的综合集成系统,使计算智能成为具有更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并可能拥有集成后意想不到的特性。
发展前景:对于计算智能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判断是:①新的智能模拟算法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日益广泛,在研究和改进现有算法的基础上,在各学科不断交叉发展的大背景下,新的智能模拟算法必将成为研究热点。②应用是计算智能研究的推动力。加强计算智能的应用研究以指导并推广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节约更多的资源。③更好地接近大脑的智能和更好地模拟自然现象的本质是计算智能技术研究的精髓。计算智能是对自然现象或生物体的各种原理和机理的借鉴和模拟,而自然现象的涌现及复杂系统动力学的混沌,还有大脑的模糊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等人类智慧,这些正是智能模拟算法要模拟的精髓和本质。
为此,今后的努力方向将是围绕上述发展前景,对各种算法的工作机理、数学基础和动力学特性等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和认识,更好地分析算法的性质,力求设计新的算法、改进已有的算法。
(3)数据处理应用技术
数据处理是对数据(包括数值的和非数值的)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过程。数据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们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数据处理是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环节。数据处理贯穿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数据处理应用技术主要有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等。近些年来,我们在数据处理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数据挖掘在民族师范院校普通话测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贵州省教育厅项目);基于SOA 的地方高校信息系统集成与整合研究(贵州省教育厅项目);数据挖掘在贵州省高校贫困生评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贵州省科技厅项目);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半结构化模型的研究((院级特色项目)等。在该方向上我们共计发表科研论文26 篇。其中中文核心5篇,SCI、EI共计收录 2 篇。
该方向特色:①研究更偏重于实际的应用,力求以最新的技术解决现实的问题。②突出数据处理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与多个其他科学有着紧密相连,如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关系、数据处理与信息学关系等。
发展前景:对于数据处理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判断是:①未来数据处理技术的背景是基于大数据的,我们研究方向将紧密依托大数据特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展开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②数据挖掘是数据处理技术的核心与理论基石,我们还将加强数据挖掘的理论基础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力求在数据挖掘模式、大数据挖掘方法、异构数据挖掘方法、知识挖掘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4).民族文化数字化技术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围绕贵州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大需求,探索贵州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科学内涵,研究古籍文献、民族文字、民族音乐、民风民俗、民族舞蹈等资源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形成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标准草案,构建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及共享服务平台,突破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构建和可视化展示等关键技术,形成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科学管理-保护性开发-共享推广的良性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为:
① 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
② 民族音乐、舞蹈数字化
③ 民族文字信息化处理
④ 民俗民风数字化
⑤ 民族服饰图案数字化
3、目前学科存在的不足,与国内省内一流学科的主要差距
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较少,科研实力不足。目前教授只有5 人,博士较少,还没有毕业。引进博士存在困难。
研究方向还需要提炼,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特色不明显,研究成果不突出,成果转化不多。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没有。近两年在研的项目虽然多,但主要是联合基金项目和地厅级项目,研究成效还没有显现出来。
科研条件不够好,科研环境和缺乏学术氛围,科研团队没有真正形成。
4、整改建议及建设思路
发挥本学科的整体力量,营造良好研究开发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学术交流,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出一批高水平学术研究文章,力争建成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科研创新团队,储备一批研究成果,为申报“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硕士点授予权作准备。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确保现有人才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本学科副教授中将有3-5人晋升教授,中级职称中3—5人以上晋升副教授,培养在职教师2人攻读获博士学位,拟招聘硕士毕业以上学历研究生4人以上。
(2)加强科研力量。争取取得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5年建设期间力争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3-5项,横向课题5-10项,获专利/软件著作权4-8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0-130篇(核心、SCI/EI论文超过3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以上。
(3)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动态,为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强的基础。
(4)为了硕士点的申报,选拔3—4名具有副教授职称或硕士学位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重点资助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或论文;同时支持他们具有相近硕士点学科的院校联系,加盟他们的硕士点队伍招收硕士研究生,为我院申报硕士点创造良好的师资环境和学术环境。
(5))科研条件大力改善,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依托贵州省地方民族文化数字化工程中心,争取利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建设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使民族文化数字化工程中心成为全省民族文化数字化研究的重点学术基地。
(6))争取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项目、黔南超算中心的服务单位和合作伙伴,在技术支持、人才培训、教育合作、科学研究等领域合作,提供服务,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和服务。